万圣节 省实验中加班在搞事情

孩子在家寡言少语、问句答句,不愿意与我主动聊天,是性格内向,还是懒得理我?
——不少家长有此疑虑,症结何在?

或许你有所不知,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他就完全不一样。

这个周四伴随着“洋气”的万圣节欢腾度过,省实验国际部的师生在周四的下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圣狂欢派对。万圣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万圣节的来历~

万圣节在10月31日,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也有传说是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Trick or treat”的传说

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关于南瓜灯的说法

至于南瓜灯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省实验中加班的万圣节!
万圣节堪比一场Cosplay盛典,
走廊里,擦肩而过的满是妖魔鬼怪美女画皮,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画不出!
现场小鬼、大鬼层出不穷,
处处迸发着活力与创意,



无论你是面目可怖的鬼怪
还是灵动可爱的动漫人物
总之
年度狂欢万圣节来了!




下面,小编带大家看一下省实验国际部万圣节“游园惊魂”的盛况。
省实验万圣节“游园惊魂”


 

 

▼既然精心装扮,当然要秀出来!


 

 

▼要糖?可能是史上最有文化、最中国风、最鬼畜的要糖了……



▼你以为万圣节就是胡闹?NO!我们认真起来自己都怕!


▼因为我要闯关积分呀……积分好换糖呀……




 

 

▼纯手工打造万圣每一个细节


手绘面具


▼准备礼品道具

我们一起过

 

 

学生很“看重”万圣节,我们会花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装扮,只为在万圣节这天忘掉“原来的自己”。
在万圣节,无论是继续现实中的自己,还是去扮演想象中的样子,都是孩子们在教科书之外释放能量和灵感的空间。


活动结束后,国际部师生以最快的速度打扫并整理完派对现场,重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学习中来,陪伴同学们自习的,是校园里温柔的一角一落。
上课铃响之后,大家又回归秩序,这才是学习的真谛——教养,在你走下舞台之后。

不论古今,不分东西,创造节日多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好让自己停下脚步,有抬头望的机会。
节日本身不是为了过而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过下去”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