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演讲——书生意气赤子心 少年壮志民族情


那是一次在寒冬里燃烧的热血。

八十四年前,有一群青年人,以浩浩锤炼,飒飒长剑,用碧血铸就了一段传奇。只为让我们处在今天这样一个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新时代。八十四年前,有一群青年人,踏破黑暗,以潮涌之姿拥向光明。只为不负青云之志,继往开来报国。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中国的学生们做到了!

这便是一二九。

    这便是那次振奋人心的抗日运动。

    时间过去了,但是那个年代,那个如烟花一般绚烂的年代,思想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一如他们的青春,回头看时,才发现即便生如夏花,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追忆是唯一的路。

鲁迅先生曾说过:“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那个腹背受敌的困境中,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的。

残酷冰冷的鲜血,总是要有人面对的。

    而这一群心怀炽热火焰的少年们,在冷若刺骨的时代,毅然地站了出来。即便世界一片黑暗,那就自己充当光明。如果世态依旧炎凉,那就用自己胸腔的温度融化人心的坚冰。

    他们遇到过阻隔,小则被驱逐出界又遭人讽刺,大则目睹过鲜活的生命轻易消逝。当所有人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群学生而已,只是学生罢,他们终究会怯,会怕,会被这个时代打倒。可这些人从未意识到,这群学生,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许平日里他们只是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甚至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在外侮当前,家国沦陷之时,便如同铁砂中扔进了一块磁石,油锅中泼入了一瓢清水,凝聚起身躯,沸腾了热血,把自己的生命如干柴般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革命的烈火。他们的精神,凝聚成一条线,贯穿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如今他们中的某些人,头上可能已经染满银丝,曾经的少年也经不住岁月的摧残。他们逐渐老去,走向死亡,可他们却不恼,因为这盛世正如他们所愿。“国破山河碎,我何惜此头”,变成课本里的文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成为我们听过的故事。战争早已远离我们,所谓黑暗终究还是变成了光明。

    世界好似一下子翻转,那个下着雪的夜,无数站在外面呐喊着的少年们,正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我们远去,英雄的墓碑上早已盖满了岁月的尘沙,北大门前赤色的条幅在月色下也显得愈发模糊了。

    时代发展的太快,而我们恰好诞生于一个如此平安的年代,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纷争的国家。那种强烈报国的感情渐渐淡了,那种饱受屈辱的羞耻渐渐远了。中国强大的今非昔比,它以雄姿屹立在东方不倒,可每当看见中国军人昂扬的身姿,看见在国外突发事件及时的护送,看见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会有一股冲动应然而上,那是直白的,不加掩饰的浩然壮志,是不可泯灭的民族之情。

    而这也正是那个冬夜里存留至今,直至永恒的唯一。

    每个学生,每个少年,每一个中国人,当说起自己,不求丰功伟绩,名载史册,只愿道一声,何其有幸:

何其有幸,我今生延这炎黄血脉,长城上赏一轮明月。

何其有幸,我今生学得仓颉字三千,书我华夏挺直脊梁。

何其有幸,我今生得你庇佑,遇见这五千年沉淀的泼墨山水。

    何其有幸,我今生能冠你名号,于世界点一盏烽火,亘古不消。

何其有幸,我今生见你君临天下,共赏那万国来朝。

今日我十年寒窗,挑灯勤学,

来日我名震九州,扬我国威。

书生意气未发,年少壮志仍续。

 

                                  一年八班   孙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