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0-23阅读次数:6840
在10月10日至14日于青岛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我校化学教研室韩晶晶老师代表黑龙江省参赛,荣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教育部仪器设备中心优秀人才专家库,同时获得“说课好声音”优秀奖!
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大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中国教育装备靠行业协会承办,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最高级别比赛。自2013年开始,已举办了六届,参与教师已达40000人;学科已由科理化生扩展到综合实践、劳动技术、历史、音乐、信息技术、地理、数学、体育、自然、STEM、机器人、创客。随着育人方式的改变,动手能力和实践育人已让实验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革。近期教育部将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将明确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创客教育、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专家称实验教学说课已是“视觉的盛宴、思维的大餐” 韩晶晶老师201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省实验高三九班班主任,高三化学任课教师。 ??2018年12月:哈尔滨市烛光杯教学大赛特等奖 ??2019年6月:第三届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现场终评入围黑龙江省代表队 ??2019年9月: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视频选拔黑龙江省高中唯一入选选手 韩老师参赛课的特色和亮点 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药物说明书。以补血剂说明书为载体,以探究补血剂中的铁元素为任务,学生在阅读说明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传统的氧化滴定法、沉淀灼烧法在测定补血剂中铁元素含量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需要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综合运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目测比色法出发,类比数学上的“二分法”和pH试纸的标准比色卡,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手机或者pad的数码镜头解决肉眼比色存在误差的问题。提出颜色—浓度—灰度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 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完善实验,学生对该实验方案中所选催化剂种类与浓度适用范围产生疑惑,并进行对比试验,得出结论:该实验方案中硝酸作为氧化剂更为合理,该方法试用的浓度范围为0.00006-0.0012mol/L。 走进大学实验室,验证实验方案的科学性。英才计划的同学们走进大学实验室用分光光度计与数码成像比色法分别测定十组不同浓度的未知液,其结果高度吻合,佐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分光光度计、色度传感器等仪器相比,该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设备易得的优点,更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不断延伸的课堂。这节课结束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就此而止,学生继续探究数码成像比色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这也是给老师们提出的新课题。 激发学生的研究活力。在本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在不断质疑、思考、探究、创新中不断进步。让我们看到当有一种技术架起科学研究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时,学生所迸发的无尽的研究的活力。
省实验创建研究型高中,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老师们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团队的智慧和合力。此次韩晶晶老师的实验课教学,也是化学教研室集体创新的成果。实验涉及大量的数据验证,资料查阅,教研室主任、学科督导以及多位化学老师投入其中共同研究,孙校长亲自布置研究任务,小组一起讨论实验方案,还邀请了省教研员到校指导……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不断完善,最终确定说课方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校年轻教师在近年来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表现亮眼,取得不俗的成绩,韩晶晶老师只是省实验年轻老师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老师在学校的研究氛围中快速成长起来,锐气难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