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教育该如何变革?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中明确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1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的参与。“全面发展的人”即会学习、拥有健康生活的人;具有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精神的人;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
2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
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课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画画、钢琴、游泳、跆拳道......在国家一再强调减负的前提下,为什么孩子们的负担还会这样越来越重呢?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家长和学校的累积式思维,即不停地给孩子学业做加法,赋予他们过多的知识、本领、技能,事实上造成了孩子的学习不堪重负。可见,累积式思维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绊脚石。
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在当今时代,能够学习的知识种类在不断增多,知识获取方式愈加便捷,但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因此,无限的知识内容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学习当中最大的矛盾。我们不能只想让我们的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只想让老师教得越多越好,只想让学校开设的课程越多越好,而是要明白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教育目的瘦身,才是真正的减负。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核心素养”,可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产物。
3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怎样的价值取向?
近十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未来学生究竟应学些什么”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从学生应具备的不同价值取向角度提出了四种模型范式:实现成功生活、促进终身学习、促进个人发展和培养综合价值取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OECD模型。OECD模型从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求出发,提出了未来人才必备的三大条件,即三大核心素养:能自主地行动(即自我管理能力)、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即掌握必需的人类文明的基本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即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
为什么家长管得越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弱?
许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为避免外界“危机”的不良影响,干脆简单地切断他们与这些“潜在危机”的联系,将孩子完全保护起来。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精彩,诱惑也会也来越多,当孩子将来独自面对家长无法控制的世界时,就会不知所措。可以说,家长管得越多,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越弱。因此,核心素养中“自我管理素养”是人才发展的第一要义。
什么才是真正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锻炼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然而真正的团队合作,除了针对问题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团队中大家是共同利益体。大家为了完成目标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要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懂得适当的“牺牲”,牺牲个人的观点、牺牲个人的利益,懂得团队沟通合作,最终达到集体的共同目标。
学生应掌握哪些必备的学习工具使用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获得选择使用基本工具的能力,未来的孩子一定要掌握的工具包括:语言工具(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思维工具(数学)、计算机科学工具(包括人工智能)。
4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是教师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立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自主体验和生生互动。第三,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综合的“表现性”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应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达到立德树人。
5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变革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实现教育的目的。在实际课程建设中,学校往往容易忽略课程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造成一些偏失。常见的错误主要有:
(1)忘了“人”。许多学校过度重视搭建“特色课程”,没有思考课程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人。出现了“只见课程不见人”“改革目标与课程无法衔接”等问题。
(2)忘了“精”。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校本课程,数目多者可达数百门,这就忽略了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精简。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的课程也要做到高效、高质、精简。
(3)忘了“本”。课程与课堂教学关系不紧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课程的“本”。因此,课程建设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课程改革强调所有的工作都要回归“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校改革要时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课程建设要注意精选,要有所深入。另外,学校课程改革要有创新精神,重视创新发展。
本文来自在广东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变革全国研讨暨成果分享会”上的报告:《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