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楠——陪着学生前行

自进入省实验中学教师队伍已经三年了,时间不长,但感慨颇多。这是我的第一届学生,与他们相近的年龄使我与他们走的更近一层。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对于学生,无论是班任的身份还是科任的身份,都有着相同的感受。陪伴他们这三年,将是我这一生难忘的回忆。


高一的时候,我担任了六班的班主任。“忙”是我的生活常态,对所有学生都不是很熟悉,也不清楚他们的性格、心理,对于个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只能是通过语言对他们进行教育。

在班里有一位男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学习也是如同“世外高人”一样。

可是从作业、测试、老师们对他的反馈来看,学习状态极为不好。不仅如此,在班级里和同学们也没有交流,甚至偶有摩擦,而且也有多次迟到的现象,甚至就躺在床上不想去上学,“放挺”。

我决定,跟他谈一次话。

于是,利用一节自习课,带他在操场上聊一聊。

当时还是上了高中后第一次期中考试刚结束,我倒是没有从这个角度切入,而是问了问他对于高中生活适应得如何,他回答“还行”,态度带有一些敷衍,但我觉得,他的心还是封着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来往了很多回合,我问得老生常谈,他回答得不咸不淡。直到一个问题,他的态度有了改变,也开始自己主动说话了。

理想。

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理想,而是简简单单的“毕业后,想去哪个城市?”

起初,他的回答是“没想法”。我补上了一句“没想法就现在想想”?

当时我们坐在升旗台前,微风吹着,旁边有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打球,我没等他回答,自己就倚在了升旗台上,开始说了自己的经历,怎么报考的,怎么适应大学生活的,怎么从最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热爱生活的。

他在听,我在说,侧重在我上大学初内心的想法的历程。

起初我相信他是认真听的,渐渐地他应该是有所分心,因为他突然问了一句:“老师,你说我能考上国外的大学吗?”我回答:“这我说不准,我只相信事在人为。按你现在的学习状态,我不太乐观;但说不定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我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能做的要做的都是陪着他、帮着他向梦想的方向跑。跑不跑得到无所谓,在跑着就行。

这次谈话后,渐渐地我感觉到了他的变化,回答问题的眼神变得真诚;下课会来问我问题,虽然次数不是特别多;作业完成情况也逐渐变好。这更加让我坚信了我的观点:

任何人没有资格和意义去打碎孩子的梦

能做的、要做的都是陪着他做梦

帮着他向梦想的方向奔跑

跑不跑得到也许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重要的是,我们在努力,在奔跑

长按二维码关注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