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里有一位男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学习也是如同“世外高人”一样。
可是从作业、测试、老师们对他的反馈来看,学习状态极为不好。不仅如此,在班级里和同学们也没有交流,甚至偶有摩擦,而且也有多次迟到的现象,甚至就躺在床上不想去上学,“放挺”。
我决定,跟他谈一次话。
于是,利用一节自习课,带他在操场上聊一聊。
当时还是上了高中后第一次期中考试刚结束,我倒是没有从这个角度切入,而是问了问他对于高中生活适应得如何,他回答“还行”,态度带有一些敷衍,但我觉得,他的心还是封着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来往了很多回合,我问得老生常谈,他回答得不咸不淡。直到一个问题,他的态度有了改变,也开始自己主动说话了。
理想。
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理想,而是简简单单的“毕业后,想去哪个城市?”
起初,他的回答是“没想法”。我补上了一句“没想法就现在想想”?
当时我们坐在升旗台前,微风吹着,旁边有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打球,我没等他回答,自己就倚在了升旗台上,开始说了自己的经历,怎么报考的,怎么适应大学生活的,怎么从最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热爱生活的。
他在听,我在说,侧重在我上大学初内心的想法的历程。
起初我相信他是认真听的,渐渐地他应该是有所分心,因为他突然问了一句:“老师,你说我能考上国外的大学吗?”我回答:“这我说不准,我只相信事在人为。按你现在的学习状态,我不太乐观;但说不定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我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能做的要做的都是陪着他、帮着他向梦想的方向跑。跑不跑得到无所谓,在跑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