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李晓群老师获全国数学青年教师优秀展示课最高奖项

中国教育学会于2018年12月1日~12月4日在广西桂林举办“中国教育学会2018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培训)系列活动——第九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我校数学教研室主任李晓群老师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本次活动,喜获全国一等奖,也是比赛的最高奖项。



全国数学教学专业赛事
此项大赛是全国高中数学专业性和权威性非常强的一个赛事,来自全国各省市的93位老师参加了展示、比赛,与众多专家学者共襄盛会。
此次盛会旨在深化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鼓励高中青年数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高中青年数学教师的师德水平、数学素养和育人能力,造就一批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精彩授课内容分享
李晓群老师的说播课内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她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了说明。分别是:教学要素,教学实施,教学感悟。
在教学要素的说明环节,她说:“在研究本课内容时,我一直在思考,高中数学为什么要在07年课改时,新增加这一内容呢?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主要目的之一。主要是关注函数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而本节内容重点放在函数在数学内部的应用,使函数的学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同时给学生呈现了研究一个问题完整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在学习二分法的过程中渗透的极限,逼近高等数学的思想,也为进入大学学习介值定理、区间套定理等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它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相关性质,具备初步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基础之上,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个数问题,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学习如算法及根的分布等问题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施的环节,她精心设置一个问题链,并以此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
在建构零点概念的中,她用数学文化引入方程的问题,课后鼓励学生收集、阅读方程的历史资料,撰写报告。本环节通过问题1、2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方程,让学生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尝试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同时,感悟函数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而方程则是动中取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体现数学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定理探究是本节课最艰难的环节。她说:“我设计的初衷是这样的,给出一个不易求解的方程,探究零点是否存在,以及如果有那么有几个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将其转化成两个图像交点的问题来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尝试画f(x)的图像,在画图过程中体会函数值正负的变化,尝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从而向揭示定理的方向前进。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推理及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对于定理的理解,学生提出了以上五个问题。在学生提问,生生互问及教师的追问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随机生成的问题让课堂变得丰满和灵动起来。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对定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一方面定理具有一般性,及定理不可逆性,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为什么从函数的角度解读方程,是因为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方程的求解推开了一扇窗,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定理探究的讨论中提升学生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另外,李晓群老师还自学了动画演示大师,并由专业的摄像团队完成了录制,让说播课的视觉效果锦上添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晓群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展示、精彩的教学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

生动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理论课的教学往往让人感到枯燥,如何让课堂生动且丰满起来是教师需要认真揣摩的问题。其实从课堂结构来看就是就是回答了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类比过来就是,知识是什么?如何生成?如何运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知识的生成和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设置情境,问题驱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层面,最后达成发展学科素养的目标!



研究型教研团队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培养,要看学科的思维有没有落地。打造一节好课,不仅要教师自身的精心设计,更要有整个教学团队的悉心打磨。
我校数学教研室一直在打造研究型教研团队的道路上协同奋进着,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中都有数学人的身影,在领导的带领下,在省市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
教学的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数学教研室必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中凝心聚力、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