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理环境也会使植物发生变异。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坚信教育是一块圣土,教师在这块圣土上耕耘。
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课堂上的讲授外,还有两种作用很大的促进方法。
一种是经常对学生耳提面命,使学生知道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也因为感到师长对他的亲切,而不能不努力向上,这是一种“有言”的方法。
另外一种就是经常以和悦的态度与学生接触,使学生感到亲近师长就好像坐在“光风霁月”照临的草地上,非常舒服,虽然没有得到什么说得出的东西,但也觉得非常满足,慢慢地把品性提高了,这是一种“无言”的方法。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认为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特别是对班级里单亲家庭的孩子,内向脆弱的孩子,会主动付出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慢慢坚强独立起来。
1997年开始担任班主任以来,我的工作受到领导和同行的肯定,1998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并在表彰大会上做为唯一一名中学班主任做了经验交流《耐心与爱心》,1998年在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演讲《共撑一片天》让每一位与会者引起共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过”不等于“教会”,“教过”容易做到,每天总要上课下课,40分钟时间不会停留,而要教会每个学生,绝非易事,非要把心扑在上面不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执教的公开课,屡获省、市级大奖。论文《一节生物活动课的尝试》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案例《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获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的优秀案例设计一等奖。2003年在市新课程学科培训中做《关于新课程的点滴思考》的论坛交流。2003年12月参加省课堂教学设计大赛获特等奖。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30来年的教育观察,我深信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先天素质没有比西方师生来得差,但后天的创造力往往有些差距。社会环境和传统的包袱要负一定的责任,只为考试而读书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耕学,要更新教育观念,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也就是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知识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我愿永远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摆渡人,把莘莘学子送往幸福的彼岸。